合并了动力业务,吉利和沃尔沃是更近还是更远?

导读 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

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汽车资讯方面相关的信息吧(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非小编所写,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删除)

倘若动力业务真的形成一家独立的零部件公司,那么沃尔沃对吉利来说在动力方面的技术支援,就等于和品牌实现剥离,到时候吉利也就可以更畅通无阻地卖掉沃尔沃。

10月7日最新消息,吉利和沃尔沃正在探讨剥离各自发动机业务、并将它们合并为一个独立部门的可能性。该计划还在讨论阶段,后续须得到沃尔沃工会、双方董事会及两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达成合并意向并完成尽职调查之后方能落实。

据悉,合并后的新业务单元将集中双方优势资源,研发和生产面向未来的高效动力总成和混合动力系统。新业务单元的技术成果将搭载在沃尔沃、吉利、领克、宝腾、路特斯等品牌的车型上,基于共同的技术逻辑,进一步强化各品牌间的协同效应。

这是收购沃尔沃九年之后,吉利方面酝酿的又一个大动作,只是反观两家公司近十年的磨合,吉利汽车的市值早已增长了约50倍,而沃尔沃或将被抛售的消息也在业内频传。那么,在动力业务独立之后,两家公司的关系,又将发生哪些微妙变化?他们之间的距离,是更近,还是更远?

独立新业务的第一步

消息出来后,沃尔沃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 · 塞缪尔森(Hakan Samuelsson)第一时间对外表示,业务合并后,双方可通过规模化效应来削减成本,整合资源、团队及技术,打造更加先进的动力系统。

在塞缪尔森看来,沃尔沃这几年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已经向电气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该公司计划到2025年左右,在售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将各占总销量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那50%的混合动力车型系统将由新组建的业务单元提供,以确保未来混合动力汽车所需要的技术资源。

“沃尔沃很早就开始酝酿该计划,这一决定非常重要,关乎电气化未来的根本性重组”。塞缪尔森坦言,因为能预见内燃机市场在未来不会有太大增长,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特别是在 “面对一个正在萎缩的市场之时”。

而根据彭博社分析师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将占到30%。面对这样的大趋势,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知道,失去电气化转型的优势地位,也就意味着丧失通向成功的一张关键门票。

只是对于沃尔沃来说,此举还有另一个目的。

在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塞缪尔森透露了一个信息。现阶段的沃尔沃看来,比合并业务更重要的是,必须率先维护在纯电动领域的开发资源和项目预算,在战略层面,纯电动路线也必须放在比混合动力和传统燃油系统更重要的位置。

业内众所周知,对于绝大多数的汽车制造商来说,电气化转型是不折不扣的烧钱 “巨坑” ,在迎接 “新四化” 剧变的过程中,资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难免捉襟见肘。换言之,沃尔沃这一决策的首要目的是能够专注其纯电动汽车业务的研发,通过与吉利的技术共享,该公司得以从混合动力和传统燃油领域抽出身来,将更多精力和资源向纯电动板块倾斜。

根据IHS Markit的数据,到2030年,电气化车型占新车产量的比例将从当下的2%增长到12%,但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电气化的发展速度将远超HIS的预测。与此同时,整体销售放缓、局部区域的贸易战以及欧洲、中国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正在不断挤压制造商的利润。

早在今年7月,塞缪尔森宣布沃尔沃在今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下降30%以后,就开始着手一项削减20亿瑞典克朗(折合2亿美元)成本的计划。

虽然他没有对外透露业务合并可能为两家公司削减的具体成本,但合并后的新业务单元可提供20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规模。沃尔沃目前的全球销量为60万辆, 2020年或将实现80万辆,未来几年的销量至少能翻一番,后续的规模效应只能会越来越大。

据悉,合并后的新业务部门将把智能划分为研发、采购、制造、IT和财务五大板块,目前,沃尔沃和吉利旗下从事发动机研发、采购、生产制造的员工分别有3000名和5000名左右。

根据吉利方面的消息,新业务单元计划吸纳以上这些员工,未来的合并预计不会对现有队伍带来影响。但塞缪尔森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如果双方都对合并一事达成共识,裁员有可能无法避免。

技术共享,“新四化”下的主旋律

有一个细节,颇然人玩味。

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后的新业务单元将成为独立的动力系统供应商,未来还有望外销。根据沃尔沃方面的消息,虽然有可能为其它汽车制造商供货,但目前还没有其它公司对此表示有兴趣。

有意思的是,回顾假期七天的重要国际新闻,一则关于 “大众汽车将开放其PPE平台技术”的消息一度霸屏了多家权威外网。大众集团正在与其它制造商进行谈判,计划向其它玩家分享其保时捷和奥迪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作为扩大规模、分摊研发成本的一部分。

对此,奥迪联合工程项目开发主管乌尔里希 · 魏德曼(Ulrich Widmann)在慕尼黑的新闻发布会上直接表态,通过共享技术以产生规模效应是 “实现电动汽车转型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态上。

“唯一途径” 四个字,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却是苦于电气化转型巨额研发投资的汽车制造商们争先选择的 “不二法门”。据悉,PPE平台或将共享的消息一出,就有包括阿斯顿 · 马丁、迈凯伦和玛莎拉蒂在内的多家超豪华品牌对此感到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大众就和福特联合宣布,双方将进一步强化全球战略联盟关系,合作领域也会扩展至电动汽车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随后,大众将把自家的模块化电动平台MEB分享给福特,为其欧洲业务设计全新的电动汽车,未来还将带来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这是典型的 “大众电气化” 与 “福特自动驾驶技术” 互换的交易模式,明面上的互利共赢,本质上还是双方手里能出牌的砝码究竟有多少分量。而对于大众来说,MEB将是业内成本效率最高的电动平台,亦决定着该集团减支计划的后续成败,PPE平台的共享,亦是一场狙击特斯拉高端电动车领导地位的 “密谋” ,同时也是将丰田和通用等竞争对手拒之门外的关键一役。

本刊主编曾在《技术结盟时代,大众福特即将“合体”》一文中提到,在未来,MEB配合高端平台PPE,将是远期大众平台所有车型的基础,技术成本越高、重要性越显著,那么共享的意义也就越大。

在全球,大众为了抢占电气化转型和内在成本控制的制高点,先是向福特贡献出了自家的MEB,后续又公开了共享其PPE的消息,足以说明电气化大趋势下的技术与平台的共享,其重要性已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横向对比,沃尔沃的纯电动布局较为滞后,抛开传统燃油和混合动力 “大包袱” 为纯电动让路已是燃眉之急;而对于急于品牌向上,且在当下的电气化转型中不得不面临成本控制、技术突破、产业布局等诸多障碍的吉利来说,剥离其动力总成单元,与沃尔沃合二为一,亦是突围的上上之策。

可以预见的是,虽然此次业务合并只提及了传统燃油和混合动力方面的 “合体” ,但未来,沃尔沃在纯电动领域的积淀,也将成为吉利纯电动系统竞争的中心。纯电动领域的后续协同效应,或许亦将在未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更近,还是更远?

关于吉利为何与沃尔沃合并动力业务,在分析了直接原因之后的深层因素,不妨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源头开始追溯。

吉利吸收沃尔沃主要是四大目的:

1、学习先进技术,主要是整车平台、动力总成和电气化,掌握正向研发。2、获得一个豪华品牌,提高整个集团的形象。3、掌握高端品牌和国际化运营的能力与经验。4、与地方政府和海外市场强化互动。

目前吉利在2至4方面的进步已经是有目共睹,集团整体形象和口碑方面已经比优利欧时代大为进步,成为自主领头羊;自身嫡系高端品牌领克已经问世,并且形成了影响力;对海外的拓展也取得了成效,至于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相互扶持,吉利从收购沃尔沃开始便大量借用杠杆、地方政府资金,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并提供就业岗位,总体上达成了多方受益局面。

目前值得关注的重点,反而在第一条,也就是技术吸收方面。在沃尔沃的SPA架构基础上,吉利又和沃尔沃联合成立了中欧研发中心,接连推出CMA、BMA、DMA和PMA等平台架构,整车架构的技术已有长足进步。动力总成和电气化方面,有沃尔沃的新一代动力技术Drive-E提供帮助,不过吉利还需要继续消化吸收。

整车平台架构一旦跨过了门槛,可以自行迭代,但动力在结合了电气化之后,发展前景的未知性比整车平台更大。吉利当下,最需要与沃尔沃重点钻研电这方面。

此前有传闻称,吉利打算抛售沃尔沃。

根据《汽车公社》所掌握的信息,至少中短期内吉利决定安排沃尔沃IPO上市、脱手部分股权(目前持股99%,1%被瑞典机构所持)是公开的构思,只不过因为沃尔沃估值(海外机构给出来为130亿美元左右)远低于吉利预期(200-300亿美元),沃尔沃上市募股计划才暂时搁置。

至此我们可以确信,吉利至少打算脱手沃尔沃部分股权,倘若有买家开出适合的价码,小道消息中沃尔沃整体脱手也具备可行性。

再回顾前面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四大目的,在其他几个动机都已经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动力与电气化技术研发仍有较长的路径需要跨过。倘若真的形成一家独立的零部件公司,那么沃尔沃对吉利来说在动力方面的技术支援,就等于和品牌实现剥离,到时候吉利也就可以更畅通无阻地卖掉沃尔沃。

试读已结束

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登录查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