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校园号召(节约型校园)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科,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节约型校园号召,节约型校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节约型生态校园,是基于...

大家好,我是小科,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节约型校园号召,节约型校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节约型生态校园,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建立的,将资源节约贯穿于生态景观美好、生态技术优良、生态文化健康、生态管理完善、生态舒适度高的新型校园,是一个集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为一体的模范社区,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特殊构成元素的高校,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高校在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建设,以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不断缩小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相对短缺。如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北方地区则仅为12.5%,而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自来水用水量每月可达10万至35万吨。资源的相对短缺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高校必须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

  高校是社会构成的要素,校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个特殊的环境单元,与城市中的其他环境单元关系密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资源、能源从校园系统外输入,人才向社会输出,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其资源、能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因素制约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步伐

  部分高校已经在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就目前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节约型生态校园的建设步伐。

  首先,部分高校存在短视行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倡导并推动全国教育系统积极投入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行动中,也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等相应文件,但许多高校仍在走粗放型的发展路子,片面追求高楼大厦、大校园,怎样气派就怎样干,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家的事情,多我一个也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

  其次,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虽然部分高校对建设绿色校园进行了探索,但多数停留在校园的植被绿化方面,而不是更深层次的节约。还有部分高校将节约挂在嘴上,摆在面上,写在文件里,为应付检查而节约,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

  再其次,缺乏新技术及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高校的常规资源消耗量是一个固定值,那么只能依靠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支持体制,针对校园生态循环系统的技术创新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技术落后,节约成本相对较高,部分高校不愿在资源节约方面投资。

  最后,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评价体系和标准是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关键。由于节约型生态校园是一个复杂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各高校依据自身条件,有的侧重于景观园林建设,有的侧重于生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有的侧重于生态教育管理,且各有一套评价体系和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标准为指导,不利于节约型生态校园的构建。

  节约型生态校园重在建设

  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景观与科技并重、教育与管理并存的“四项基本原则”。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校强调节约不仅要避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资源浪费现象,也要避免“饿着肚子搞节约”的做法。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必须始终贯穿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有关资源节约的宣传和教育,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资源节约的理念,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通过培养广大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思维,通过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

  实现思想意识的三大转变。必须从节约可有可无的思想,向必须节约的思想转变,要把资源节约放在事关高校科学发展大局的位置;必须从过度向自然索取、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思想,向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转变,实现高校内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为一体的模范社区。

  建立一套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所谓能值分析,是指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太阳能)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进而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过程中,不管各高校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建设,都可以通过能值分析来评价其资源节约的程度。比如,在达到相同服务功能时,侧重于生态技术的校园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校园内生均消耗越少,则资源节约效果就越好;侧重于生态教育管理的校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校园输入与输出之间能值的差,输入与输出的差值越小,资源节约的效果越好。

  实现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根本目标。高校要把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让他们深刻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使他们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引导和鼓励他们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影响社会其他人群。

  实现资源节约,是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价值目标。高校应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加强管理和监督,向管理要节约;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集中力量研发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艺、技术和设备,向技术进步要节约。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实现节水、节电及资源循环利用,已经在新校区校园内安装了1500余盏LED照明路灯和2000余盏LED室内照明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约用电130万千瓦时,相当于500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总量。

  实现环境友好,是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环境目标。环境友好既包括环境美好又包括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又要合理配置和安排人工环境资源。在校园范围内还应该倡导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关爱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校园风尚和文化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是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生态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不一定能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而只有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才能建成节约型生态校园。校园系统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多目标及目标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实现校园生态良性循环,必须实现校园内人口、水资源、能源、经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6大因素之间的良性循环,维护校园生态平衡,从而达到学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协同进化的目的。如通过雨水收集、污水处理系统等处理过的中水,可以浇灌绿地、冲洗厕所,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新文章